我們有一位長期合作的譯者,母語是越南語,住在胡志明市,有一次,她拿到一篇文學小說的翻譯稿,打電話來對我說:「這段對話我真的卡住了,」那是一位婆婆對媳婦說話的片段,用詞不算複雜,但她反覆斟酌該用「chị」還是「cô」、該保留禮貌還是呈現壓迫感,這讓我再次意識到,越語翻譯的難點,往往不是單字,而是「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感」。
越南語是一種高度社會關係化的語言,稱呼絕不只是稱呼,它蘊含年齡、性別、親疏、社會地位,甚至是說話者對關係的判斷,例如,同樣一句「你今天怎麼樣?」若說給弟弟、姊姊、老師或老闆聽,語句的結構與用詞都要重新調整,中文雖然也有敬語與長幼之分,但在日常用語中已趨向簡化,這使得翻譯時往往無法直接對應。
更困難的是「模糊的關係」,在愛情小說中,男女主角初識時的互動,常常處於一種曖昧、不對等、尚未定義的狀態,但在越南語中,語言必須給出一種「定位」,所以中文裡一句輕鬆的「我們一起去喝個東西吧?」在越語中就要思考:說這句話的人年紀大還是小?他們之間是朋友、曖昧對象,還是職場上下關係?不同的選擇會造成語氣的天差地遠。
曾有客戶委託翻譯社翻譯一段紀錄片字幕,內容是一位越南新住民媽媽對台灣婆家的描述,她用了很多看似平常的句子,但翻譯社的越南審稿人卻花了很久調整稱謂,因為「我婆婆說我不能出去工作」一句,用「mẹ chồng」還是「bà」會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情緒,太親暱,會讓讀者以為關係和諧;太疏遠,又會扭曲語氣的真實狀態,這種微妙的差異,不但影響閱讀感受,還會讓故事氛圍整個跑偏。
而讓人覺得有趣的是這些難翻之處,正是人與人之間最複雜的連結所在,愛情、家庭、師生、上下級,每一種關係都藏著屬於越南社會的文化邏輯,翻譯不只是語言的轉換,更是對這些文化脈絡的理解與再現。
越語翻譯從來不只是「字對字」,而是「心對心」,真正的難度,往往不是專業術語或行業詞彙,而是要在語句裡還原彼此之間的尊重、矛盾、關心或隔閡,當我們把越語視為一扇理解越南社會的窗,那些難翻的,其實是最值得細讀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