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南旅客愈來愈多,從自由行到包團,台灣各地觀光業者早已不是初次接待,不過,越來越多人發現:單靠英語或中文溝通,根本不夠,旅客問的、導覽講的、說明牌寫的,光用基本翻譯應付,很容易出現語意模糊、氣氛尷尬的情況,越語翻中文看似簡單,實際上在觀光場域中藏滿細節,翻得是否到位,直接影響旅客感受。
台灣的觀光語言多半帶有熱情與親切,比如「歡迎您光臨」、「這道菜最受歡迎」、「走這邊比較安全」等等,在中文裡是自然對話,在越南語裡卻需要慎選對應語氣,不熟文化的翻譯者,容易讓這些原本熱情的語句變得生硬,甚至帶有命令語氣,像「請慢用」如果硬翻成「ăn từ từ đi」會變成長輩在叮囑小孩,完全失去接待該有的禮貌感。
觀光手冊、景點介紹、文化說明等資訊,也不是只要能看懂就好,越語習慣更直白地表述事情,若用中文的比喻或成語結構來翻,旅客往往一頭霧水,像「牛車文化體驗」這種詞,翻成 trải nghiệm văn hoá xe bò 表面沒錯,但越南人對「牛車」的理解可能只停留在過去農村生活,缺乏「文化體驗」這層情懷,這時翻譯者就必須補上背景或選擇不同詞組來呈現體驗意涵。
導遊口譯更是一門藝術,現場解說不能只是把中文內容照翻成越語,因為語序不同,句型風格也差距大,中文導遊常用的「這一段歷史有趣的是……」、「你可以看到……」在越語裡若硬直譯,會讓聽眾難以跟上節奏,好的翻譯人員會調整語氣,甚至重新組句,以更口語又不失禮貌的方式講解,否則講沒幾句,團員開始滑手機,導覽等於白做。
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是「表達層級」,中文在觀光場域常用較多敬語或緩和語氣,像「可以再靠近一點看」、「如果不介意的話我們現在往下一站」等,但這些句型若沒處理好,很可能被翻成命令語氣或過度直接,越語的禮貌表達與說話對象高度相關,導覽內容面對的是來自不同背景的旅客,講錯一個語助詞,就可能讓原本開心的氣氛變尷尬。
觀光相關的用詞也會因文化背景不同而有落差,像「老街」、「古厝」、「文創商圈」這些台灣常見旅遊元素,在越語中往往沒有一對一的翻譯,需要解釋式的說法,否則旅客只看到直譯的詞,腦中卻完全無法連結當地風景,參觀體驗也會打折扣。
餐廳菜單、飯店服務項目、接駁說明…這些看起來小地方,其實都是旅客旅程中會直接接觸的內容,越文翻中文若不考慮當地語感與語境,翻得太機械,不僅讓越南旅客看不懂,甚至會出現誤會與投訴,像「套餐」如果翻成 phần ăn 可能太普通,若是高檔用餐要寫成 thực đơn theo set 才能顯示出價值與服務質感。
觀光業講求的不只是語言正確,更是體驗完整,越語翻中文看似配角,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成為旅客對台灣印象的決定因子,越南市場潛力大,要接住這群旅客,語言就得下足功夫,翻得精準,也翻得貼心,才是真正會說話的服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