拿到一份官方文件的中文原稿,開始越文翻譯前,第一件事不是查字典,而是得先看格式怎麼處理,很多人以為只要把內容翻對就好,格式什麼樣都無所謂,但對越文官方文件來說,格式就是門面,排版不合規,對方可能連文件都不看,直接退件,這不是誇張,是實際會發生的事。
越南官方文件講究的地方不少,舉例來說,標題大小、字體、段落間距都有固定規則,中文文件習慣用宋體、黑體這類字型,但越南官方公文大多使用 Times New Roman,字級也會固定落在13或14左右,整齊的字距與標準化的行距會讓整份文件看起來更正式,也比較容易過審。
再來是標題對齊方式,中文常見的是置中、字體加粗,但越南公文標題習慣靠左對齊,上方會有兩列固定文字格式:「CỘNG HÒA XÃ HỘI CHỦ NGHĨA VIỆT NAM」和「Độc lập - Tự do - Hạnh phúc」,這是國家正式文件必備的開頭,不能少也不能亂動。
段落格式也是一大關鍵,中文公文有時會使用全形標點和標號,但越文文件則習慣阿拉伯數字配點(例如:1., 2.)或小寫字母加括號(如:a), b)),而且通常都是左對齊,段落間不加空行,這些細節如果照著中文的格式翻過去,看在越南人的眼裡就是「不懂規矩」。
還有一個常被忽略的點:日期與地址的格式,中文寫法通常是「民國112年5月20日」或「2023年5月20日」,越南則寫作「Ngày 20 tháng 5 năm 2023」,而且這是固定結構,不能隨意更動,如果在地址上也用了中式排列(像是從大到小: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),越文反而會看得不習慣,他們偏好從小到大排序,先寫門牌號碼,再寫街道、區、市。
而那些常見的「印章區」、「簽名區」怎麼處理也有眉角,中文習慣標示「簽章」或「蓋章處」,越南文件則用「Chữ ký」和「Đóng dấu」,而且標註位置也有所不同,通常會靠右並註明職位,不只是單純寫個「簽名」就結束。
想讓越文官方翻譯文件拿得出手,不只是語言要準,還要長得像「官方文件」,那種一看就知道是從中文硬翻過來的版本,很難說服對方文件是合法有效的,越南在許多行政程序上對格式都有明確規定,特別是在法律、商業、外交這幾個領域,格式錯一點都可能拖延整個流程。
對文件翻譯來說,格式不是附加選項,而是與內容同樣重要的一環,即便你把語意抓得再準,排版不對還是會讓整份文件失分,別小看那一行一列的排列方式,它才是打開越南官方大門的第一把鑰匙,了解在地規則,對格式有敬意,才是越文翻譯文件能夠真正過關的關鍵。